破局上海国际海事仲裁中心建设:以保险枢纽为支点撬动制度创新 2025-04-16 14:43:56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孙海华 字号
在全球航运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海事仲裁作为解决海上贸易纠纷的关键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海事仲裁事业的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对仲裁制度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我国海事仲裁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基本建成,然而上海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如何破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尚未成为国际海事仲裁中心
中国作为第一大船东国和第一大造船国,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航运资源。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是世界最大领先港口群,也是长江出海口,在金融、保险、航运、法律等领域人才汇聚,还有鼓励海事仲裁发展的政策、地方立法及友好司法监督体系。
但即便如此,上海仍未成为国际海事仲裁中心,临时仲裁也仅处于“首例”阶段。
流行观点认为,伦敦成为国际海事仲裁中心是因为其是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且英国是普通法系国家、讲英语。
但纽约比伦敦更发达,航运中心排名领先,港口规模和吞吐量远超伦敦,金融中心建设也更现代化。
同样是普通法和英语环境,纽约却不是海事仲裁中心,可见普通法和英语并非关键。
还有人认为,伦敦成为国际海事仲裁中心是因为历史悠久,然而斯德哥尔摩的国际海事仲裁历史比伦敦更悠久,影响力却不及伦敦,说明历史因素也不是必要条件。
在我国,常出现两个国企或央企之间的大型船舶租赁合同或买卖合同纠纷约定提交伦敦仲裁的情况,有人认为是因为英国的法律、语言和仲裁历史,但这些理由并不充分,毕竟国内仲裁可能更方便,且英国仲裁法也并不比我国先进。
我们亟需弄清楚伦敦成为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真正原因,以及上海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必要条件和重点方向。
保险和再保险是关键制约因素
经过分析可知,法律(普通法)、语言、历史并非伦敦成为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必要条件。其根本原因在于伦敦是国际保险和再保险中心,这也是上海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必要条件。
伦敦是国际船舶责任险(保赔险)中心。远洋船舶必须购买船舶责任险,如同车辆需买交强险,否则无法进出港。伦敦的国际保赔集团所属十二个协会,承保了世界90%的远洋船舶责任险,保险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条款几乎都是伦敦仲裁,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所占比例不到7%。
同时,伦敦还是国际再保险中心。我国保险公司和中国船东保赔协会等承保后,为分摊风险需分保,最大比例可达80%,主要分保地就是伦敦。
伦敦拥有世界最大的再保市场和完善的再保、共保机制,再保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条款同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