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万里“鲜味通道” 远洋冷链如何撑起保鲜“生命线”? 2025-03-19 11:00:07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全媒记者 祁玲 字号
当你咬开鳕鱼雪白的蒜瓣肉,感受金枪鱼赤红的丰腴,品味北极贝脆嫩的鲜甜,可曾想过这些深海美味如何跨越万里来到你的餐桌?现代冷链技术通过超低温冷冻,将捕捞瞬间的新鲜封印在远洋渔船上。这些渔获随后进入冷藏船的温控舱室,或搭载于配备变频压缩机的冷藏集装箱,跨越赤道洋流与极地冰原,最终通过海铁联运的冷链接力,实现深海美味与内陆餐桌相隔万里的舌尖相逢。冷藏船是什么样的?冷藏集装箱在大海上又是如何运作?记者带您一起了解。
零下50摄氏度盐水速冻+独立冷藏舱 远洋冷链托起刺身自由
罗劲是一位冷藏船的船长,从事远洋冷藏运输近十年了。他驾驶的是一艘中型冷藏船——“横湖”号。“这是一艘长120米,最大载重量5700吨的冷藏船。船上四个独立冷藏舱能精准调控至零下30℃,每个舱都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专门运输高价值海产。”罗劲介绍。
冷藏船是远洋海鲜的中转站,联结着远洋渔船和冷链码头,其过程和普通海运货物运输有很大区别。以“横湖”号为例,它的常规航线从浙江舟山出发,经密克罗尼西亚、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群岛等海域,与远洋捕捞船队形成作业配合。“每当收到渔船的卫星电话通知,我们就前往预定海域接收渔获。”一个完整作业周期约为两个月,12天航程抵达渔场,接下来1个月接装渔获,满载后再用12天返航。罗劲表示,最辛苦的是装卸环节,虽然吊机能把成吨渔获送进舱口,但舱内零下7℃的环境,仍需15名装卸工手动铺平货物。返港后5000多吨货要连续卸货一周,每天从清晨忙到夜幕降临。虽然极地级防寒服能抵御舱内低温,但看着年轻船员在冷雾中作业的身影,罗劲仍时常感慨这行的不易。“或许正是这份艰辛,才让新消费者餐桌上的刺身保持着鲜度吧。”罗劲说。
大量的海鲜通过仓口倒入冷藏仓会不会冻成一个大冰坨,后面还怎么转运呢?罗劲解释了记者的疑问,“保证渔获的新鲜,渔船上配备的零下50℃高纯度盐水速冻池是关键——渔获在此瞬间锁鲜,表皮形成的盐膜能防止粘连结块,这样进舱后既不会冻成冰坨,又能保持鲜度。”
如今舟山的远洋运输早已形成完整体系,罗劲驾驶的这艘专业冷藏船主要服务超低温金枪鱼、炮弹鱼等高端海产运输。每趟带回的渔获经码头吨袋分装,20分钟就能送进岸上冷库,再通过冷链网络运往全国日料店和生鲜市场。
比起普通货船,冷藏船的人员配备也不同。“冷藏船上多了个重要岗位——冷库维护。”罗劲告诉记者,这些专业人员实时监控四个冷藏舱的压缩机、管系和隔热层。毕竟在持续两个月的航程里,任何设备故障都可能导致整舱货物报废。
罗劲早年间也用过日韩淘汰的二手船,船龄三四十年的老设备常常出问题,现在更多的新船都是国产的,岱山船厂已经能造出13000吨级的冷藏船,性能也稳定多了。
交货是门手艺 装卸充满艰辛 冷链海运发展日新月异
郭勇为在远洋冷藏船上干过八年,从秘鲁外海的鱿鱼到南极圈的金枪鱼,三大洋的风浪都刻在他的航海日志里。尽管身为船长,郭勇为仍自嘲,他们这行就像海上搬运工,专门给远洋渔船当移动冷库。“那些渔船在太平洋、大西洋撒网,舱满了就招呼我们过去接货。最远接过阿根廷外海的秋刀鱼,最近装过所罗门群岛的炮弹鱼,船头永远朝着鱼汛的方向。”郭勇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