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长47.4%、64.3%、49.2%!山东造船业强势崛起 2025-03-21 14:11:51 来源:中国水运网 作者:特约记者 王传钧 字号
船舶制造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山东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迅猛。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为469.2万、1187.0万、2171.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4%、64.3%、49.2%。(据3月21日《中国水运报》报道)
近年来,山东船舶制造业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异军突起,凭借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飞跃,正向着“又美又强”的目标大步迈进。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山东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借鉴。
从数据上看,2024年山东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47.4%、64.3%、49.2%,且94% 以上为出口订单,重点监测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5%。如此耀眼的成绩,充分展现了山东造船业的强大竞争力。
订单的旺盛,一方面得益于航运市场的周期性复苏以及船舶替换周期的来临;另一方面,更是山东造船业敏锐捕捉市场机遇、积极布局发展的结果。众多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像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在建船舶9艘,手持订单32艘排到2029年,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也实现了高效生产,这些都彰显了山东造船业的活力与实力。
在这其中,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船舶制造领域冉冉升起。在其造船车间,无人运输车穿梭忙碌,自动化生产场景令人眼前一亮。公司总工程师丁明师介绍,在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的显著优势,让企业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功交付新能源船舶7艘,还收获了165艘船舶订单,其中不乏紫金矿业、法国达飞海运等国际一流企业的青睐。这不仅体现了企业自身卓越的研发与生产能力,更表明其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在全球船舶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中,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勇立潮头,成为行业内绿色发展的典范,值得为其点赞。
山东造船业的“美”,美在积极向“新”求变,打造“绿色名片”。绿色低碳是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山东的造船企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付诸行动。从船用发动机到减排设备,一系列绿色技术被成功攻克。以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为例,其交付的21万吨级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散货船,与传统重油燃料船舶相比,能大幅降低氮化物、二氧化碳、硫化物及细微颗粒的排放,公司手持订单中新能源动力船舶订单占比超 90%。众多企业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的努力,使得山东造船的“绿色名片”越发响亮。这不仅顺应了全球环保趋势,提升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践行。
山东造船业的“强”,强在多地协同发展。船舶制造是人力、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单打独斗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山东将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作为核心区,加强联动协同,形成了集研发、设计、材料、设备、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高地。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汇聚了200余家规模以上总装建造及配套企业,以及600多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在多个海工装备细分市场占据领先份额。三市在产业格局上 “主业突出、功能互补”,青岛重点发展高端绿色化智能船舶及配套设备,烟台发挥海工总装建造和风电装备产业集聚优势,威海巩固提升远洋渔业船舶等优势产业。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整合了区域资源,发挥了各自优势,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合力。
展望未来,山东造船业有着清晰的发展路径。通过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涵盖产品、技术、企业、链条和集群等多个层面,优化发展路径、强化政策扶持,推动价值链攀升、产业链延伸、供应链融合以及全要素集聚。山东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大关,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营业收入常年位居全国前三,这为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传统走向绿色,从制造迈向智造,山东造船业正凭借自身的优势与努力,打开广阔的发展天地,在全球航运市场中加速破浪前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