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 技术 生态——解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IMO新规应对“方程式” 2025-04-02 14:20:50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全媒记者 黄玲 字号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附则VI修订案正式生效,全球航运业迎来史上最严碳排放规则。
面对新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从全球前三的LNG(液化天然气)加注港到首艘零碳船舶试验场,从碳捕集技术出海到绿色甲醇供应链成型,以可验证的实践案例,塑造了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制度护航 构建绿色航运新秩序
上海港的绿色转型,始于规则的顶层设计。2022年,上海港率先完成中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船到船”加注,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该能力的港口。此后,上海港持续完善政策框架,出台《上海港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燃料加注业务试点方案》,并发布国内首个《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业安全管理办法》,填补制度空白。
为应对IMO新规,上海海事局将推动绿色燃料应用纳入《上海市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并将清洁燃料加注中心建设列为国际航运中心核心任务。
这些制度的出台让上海港的绿色燃料加注业务实现长足发展。2024年,国内首单大型双燃料集装箱船甲醇燃料实现“船—船”同步加注作业等,LNG加注业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上海港已累计完成LNG加注170余艘次。
国际合作亦是规则突破的关键。上海港与洛杉矶港共建全球首条横跨太平洋的“绿色航运走廊”,计划至2030年部署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船舶。这一合作被纳入IMO减排框架,成为国际航运低碳转型的标杆。
上港集团有关领导表示,绿色转型不仅是责任,更是机遇——上海港要成为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板”。下阶段将投资和建设多种船用清洁燃料加注和供应设施体系,设计和推行激励措施,以及鼓励船舶在“绿色航运走廊”使用清洁燃料等方面,采取更全面减碳工作内容持续减少码头作业碳排放等诸多领域作探索努力,积极支持和参与“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技术创新 加快行业脱碳步伐
3月28日,上海洋山深水港盛东码头,上海中船燃成功为“中远法国”(COSCO FRANCE)轮完成2700吨B24生物燃料油加注。这标志着上海港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落地,上海港成功跻身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具备生物燃料油、LNG以及甲醇等绿色船用燃料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
今年以来,上海港在绿色燃料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上海港与上海临港新片区合作推进“千吨级沼气制绿色燃料中试项目”,依托复洁环保的高效催化剂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产业化突破。
3月,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完成长江干线首次国际保税LNG加注试运行,标志着LNG加注业务从沿海延伸至长江流域。随着外高桥港区逐步进入LNG加注常态化运作,意味着上海港LNG燃料加注实现全港化。
为了应用清洁能源,除了港口,上海的航运和船舶制造企业也在积极行动。
据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江平介绍,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公司正积极响应全球清洁海洋环境的号召和国家的“双碳”目标,积极实施中长期脱碳战略。
“我们已选定绿色甲醇作为技术路线,自2020年起开始建造甲醇双燃料船舶,并对现有船队进行甲醇双燃料技术的升级改造。预计2025年年中,这些新造和改造的船舶将投入运营。”秦江平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28年,甲醇双燃料船舶占船队总数的比例达到25%。”
秦江平还告诉记者,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公司还积极探索氨燃料和碳捕捉等前沿技术,与同行携手合作,共同加快航运业的脱碳步伐。
记者了解到,中国船舶集团研发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用碳捕集系统今年1月在荷兰鹿特丹港完成首航卸碳,为我国参与国际碳捕集标准制定奠定基础。上海外高桥造船打造的86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文景口”号,单航次减碳率达27%,成为绿色船舶典范。
各方协同 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航运绿色转型需各方协同发力。2024年3月,上海临港新片区成立绿色航运产业联盟,联合中远海运、上港集团等企业,推动甲醇、氨等绿色燃料标准制定与基础设施建设。同年,上海港与淮河能源集团合作,整合芜湖LNG接收站资源,提升长三角清洁能源供应能力。
随着全球双燃料船舶数量增长,绿色航运人才缺口逐渐显现。上海海事局通过成立研究室和见习点,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开展前瞻性研究,为船员提供年均超1000小时的见习实操资源,积极构建双燃料船舶船员“培训—见习—发证”一体化工作模式,为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3月21日,全国首个专注于双燃料船舶船员培养研究室和见习点在上海洋山港正式成立并启用。
IMO将于2027年实施基于船用燃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船舶碳排放定价机制,为支持碳足迹认定工作,IMO将参照国际民航组织、欧盟等做法,采信国际现有可持续燃料碳足迹认证体系,如“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
而我国在这一环节尚处空白,为避免该因素制约我国国际航运及绿色船用燃料等相关产业发展,抓紧推进碳足迹认证体系建设已成为捍卫我国国际航运碳排放制度话语权的迫切需求。
记者了解到,预计今年4月,上海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将注册成立,推动建设我国自主国际航运碳足迹认证体系。
从制度创新到技术突破,从产业链协同到国际合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以规则、技术、生态三位一体的“方程式”,破解IMO新规下的减排难题。
未来,随着绿色甲醇规模化应用、碳捕集技术标准落地,以及智慧港口建设的深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引领全球航运业迈向“零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