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运迈向高质量,航道、港口与环保难题咋解? 2025-03-16 11:52:03 来源:中国水运网 作者:特约记者 王传钧 字号
3月16日,《经济日报》智库版推出了《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整版报道,将内河航运这一关乎国家经济脉络的重要领域,再次清晰地呈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深入思考。
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水运发展成效显著,内河货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居世界首位。《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港口枢纽体系,全面攻坚国家高等级航道,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着力推进一体化发展。这意味着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迎来关键机遇期。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我国内河航道里程居世界首位,长江、珠江、京杭大运河等水系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经济大动脉贯穿南北、连接东西。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的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例如,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内河航运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通过提升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优化港口布局,能够带动沿线城市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然而,内河航运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便是一大突出问题。部分内河航道等级较低,水深不足、宽度受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一些中小河流航道,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整治,通航条件较差,甚至存在季节性断航的情况。
港口的现代化水平也有待提升。不少内河港口存在功能单一、设备老化、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传统的装卸作业方式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快速周转的要求。而且,港口与铁路、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多式联运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组合优势。比如,在一些内河港口,货物从船上卸下后,由于缺乏便捷的铁路或公路转运通道,往往需要多次倒运,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此外,内河航运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也不容小觑。随着航运业务的增长,船舶污染物排放、航道整治对生态的影响等问题逐渐凸显。一些老旧船舶环保设备不完善,污水、废气排放超标,对内河水质和大气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大规模的航道疏浚工程,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生态保护措施,可能会破坏河流的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面对这些挑战,要实现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必须精准施策,多管齐下。
加大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内河航道网络,重点提升主要航道的等级,拓宽、加深航道,提高航道的通航能力。同时,加强中小河流航道的整治与维护,确保航道的畅通。例如,通过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大幅提升了长江下游的通航能力,使得万吨级船舶能够直达南京,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也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快港口设备的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卸设备,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港口管理系统,实现港口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此外,要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的衔接,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如苏州港通过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合作,开通了多条铁水联运线路,实现了货物的高效中转与运输。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严格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老旧船舶的更新改造,推广应用清洁能源船舶,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在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要求,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工程技术和措施,实现内河航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比如,在一些航道整治工程中,采用生态护坡技术,既保证了航道的稳定性,又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
当然,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支撑。要加强内河航运领域的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提高内河航运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同时,加大内河航运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高校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总之,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尽管面临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以科学的规划、有力的举措、创新的思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让古老的内河航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重要力量。